师大人物

【今日师大人】“ 医 ” 刻不停,温暖守护!

来源 : 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作者 : 詹祥、朱韵熙     时间 : 2023-01-14     

编者按:近段时间,不少人都在“阳中”或“阳过”。杭师大附属医院急诊、发热门诊、ICU就诊量翻倍,还面临过药品短缺、物资供应紧张等问题,甚至许多医务人员中招倒下。在生命守护最前沿,在附属医院的各个角落,竭尽所能护佑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李友军

一个后半夜就收了25例抢救病人,全程小跑

11

2022年12月18日晚上,急诊医学科李友军副主任医师值夜班。

从医22年,他从未想过,这个夜班时间会过得这么快:从12月21日晚上10点到次日8点,他这个后夜班在抢救室连续收治了25例抢救病人,其中4例气管插管,2例心肺复苏。

“原本抢救室只有11张抢救床位,平时一天下来急诊抢救基本也就在十几例。但那天晚上,病人不断送进来,急诊门口三辆120排队等着我们接收病人,我们只能’见缝插针’,不断加床,连担架都用作抢救床位。”回想起那个夜班,他依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当时整个抢救室被塞得满满当当,连条正常的过道都没有,但他一直在跑,一会儿这边喊需要气管插管,一会儿那边喊心跳没了要心肺复苏。他调侃道,每天一万步的计划轻松完成!

事实上,从12月16日开始,急诊医学科的工作量就出现翻倍增长,从往日的日接诊300人次,到高峰时每日600至700人次。李友军医生经历了连续三天的“两头跑”:这边急诊内科诊室需要急诊医生坐诊,那边抢救室随时需要他过去开展抢救工作。好在之后医院领导班子全院动态调配,抽调了20多名别的科室骨干医护人员前来支援急诊医学科,才让他松了一口气,开始专注于急诊抢救室内危重病患者抢救工作。

也是在12月18日这天,所有的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全员“沦陷”,都成了“小阳人”,李友军医生也不例外。

“我没有严重的发热情况,只是有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跟科室领导报告自己’阳’了以后,就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他说,不仅仅是自己,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轻伤不下火线”,吃点儿退烧药就又立即投入到急诊诊疗和护理工作中,没有一个人抱怨和逃避。

12月28日,急诊医学科的工作量达到新的高峰:急诊分检人次680人次,急诊抢救50例,急诊输液409人次。120急救车甚至在急诊门口排起了队,李友军医生只能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立即给每位留抢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及时邀请专科医生会诊,迅速将患者收入住院,加快床位周转,腾出抢救床位给新到的病人进行及时抢救……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三周后,终于慢慢有了好转:2023年1月8日开始,急诊分检人次回落到500人次左右,抢救病人平均每日减少到20例左右。

李友军稍稍松了口气,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他并不敢懈怠,因为节假日永远是急诊科最忙碌的时候。

急诊医学科护师 王仁贡

顶着高烧推病人去做检查,累到蹲在地上喘气等电梯

2


对急诊医学科抢救室护士王仁贡来说,过去的一个月很“魔幻”,工作量翻倍增长,每天急诊科人头攒动,抢救、挂水的、留观的……同事们接连“阳”了,却无一人请假休息,每天病人的咳嗽和医护人员的咳嗽此起彼伏。

“以前我们排班表是提前一两周安排好的,但2022年12月16日以后,排班表时时发生变更,所有人都在高负荷工作。有人发热倒下了,迅速有人补上说我来!”

12月24日,王仁贡替自己“阳”了的同事顶夜班。当天晚上急诊病人不少,急诊科也一如既往地忙碌。有些病人需要前往放射科做检查,一些情况好转的病人则被安排收治进相应的病房。而这一路,都需要急诊医护人员陪同。

接近午夜时分,王仁贡感觉自己体温飙升,一测体温,38.8摄氏度。“中招了!”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也“阳”了。

在此时,抢救小组呼唤他送一名急诊病人去做CT检查。他应声答应后,便推着病床前往CT检查室。从一楼到三楼,路程不远,但他很明显感到全身酸痛、四肢酸软。“特别累的感觉,没有力气,只能蹲在地上喘气,等待电梯的到来。”

直到检查结束后护送病人回到急诊室,护士长也发现了王仁贡情况不对。但他也只是服用了退烧药,坚持到工作结束才回家休息。等到状态有所回升后,他也跟其他同事一样,迅速返岗,继续配合抢救医生执行各项急诊抢救工作。

急诊科也是直面生死的一个地方,高龄老人感染后并发症严重,经多学科会诊和一番抢救,最终仍无力回天。参与抢救的王仁贡虽然知道这难以避免,但内心受到的触动也不小。

但与此同时,他也深刻感受到,急诊医学科护理组是如此团结的一个集体,所有人团结一心,携手闯关,一轮又一轮,最终挺了过来,也迎来了曙光。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阮肇扬

门诊日均500多人次,床位不够用要到处借床,今年还是会陪病人过年

3


2022年12月10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散发的新冠感染病例慢慢多了起来。12月25日前后,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

疫情防控调整初期,大批新冠感染病人涌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手忙脚乱。好在全科上下齐心,学习第十版诊疗方案、与业内同行开展交流讨论、科室内在院领导的支持和统筹协调下,所有诊治工作逐渐上了正轨,到后期已然得心应手。

“光我们普通的呼吸科门诊,每天从早看到晚,日均接诊量超过500人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阮肇扬副主任医师说,自己每天门诊接诊百来号人,还要接到五六十张院内的会诊申请单。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个病区原本核定143张床位,但收进来的病人远大于这个数字,于是向其他科室借床位成了每天的工作流程之一,几乎借遍各个病区。

“哪怕现在收治病人数量有所回落,依然保持着220-230的床位使用情况。”阮肇扬说,所幸现在床位周转率上来了,每天都有人出院,现在尚能应付。

12月22日,阮肇扬感到一阵发冷,随后高烧烧了两天,好在其他症状不明显,因此服用了退烧药以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之后连续上了大半个月的班,中间只休息了一天。他的爱人是急诊医生,夫妻俩这段时间都忙到飞起。“还好小孩蛮听话,也懂事,没让我们操太多心。”

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候,春节近在眼前了。阮肇扬说,今年春节准备继续陪病人过年。“春节人员流动大,节后可能会有一波疫情反复,不过我们做好准备了。”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诸华爱

夜班时发热到39℃,用了半颗退烧栓剂后继续“生病的照顾生病的”

4


2022年12月7日,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极短的时间内,医院住院部18楼呼吸与危重症病区143张床位全部满员。由于床位不够用,除了向其他病区借床,还把原本作为开会授课用的示教室临时被改建成拥有三张床位的病房。

医院住院大楼呈三角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诸华爱每天在这个大三角里来回奔走,一个半天就能走路上万步。

“我们的护理工作量翻倍增加,比如以前特急护理可能只有十几二十个,但那几天几乎是一天30多个。”她说,当时几乎每个护士要管理8-11床病人,初期心电监护仪不够用,只能等病人有了好转,立马撤下给后面需要的病人用;所有人都是走路带风,这头病人呼叫需要吸痰,还没完事,那头就开始呼喊需要上厕所——当时收治的许多病人由于重症较多,即使是简单的生活护理也需要医护指导。

诸华爱已忘了自己是哪天感染的,只记得是个周日,发热到39.6℃,两天后她情况有些许好转,便回来顶替发热的同事上夜班。哪知当天夜里,她再度高烧到39℃。也没多声张,只是默默用了半颗退烧栓剂,便继续上班。

“当时科室里大家都陆续感染,到处有咳嗽声,生病的人在照顾生病的人。我们有些护士咳到胸口疼痛,依然忙到脚不沾地,也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她说,排班表时时发生变动,但所有医护人员同舟共济,共同度过这道难关。

或许唯一感到亏欠的,就是那段时间家里人陆续感染,婆婆住院,她只能把孩子送到自己母亲家,请妈妈帮忙照顾,“真的毫无力气,每天下了班回到家就不想动,甚至连话都不想说,就想着好好睡一觉。”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郭亮

这边重症病人不断增加,那边医护人员接连感染

5


“2022年12月5日这天,科室里一下子开始忙碌起来了。”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郭亮迅速意识到,接下来有一场硬仗要打了。

科室主任林乐清有着援鄂经历和丰富的新冠病毒感染诊疗经验,他带领团队着手梳理了救治流程,做到规范化、同质化、合理化。同时,医院也是全市较早开展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医院之一,这让郭亮他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

但随着感染人数不断增加,重症救治高峰的到来,ICU依然有些捉襟见肘,人手不足,床位吃紧。

许多新冠感染病人为老年人,也大多合并有复杂基础疾病、感染重、氧合差、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患者都需要经鼻高流量氧疗或者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辅助,绝大部分患者都得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支持……

ICU原本核定33张床位,完全不够用,即使在医院统筹安排协调下,增加到了42张床位。郭亮和同事们依然需要想办法腾床位,让情况稳定并好转的病人转入普通病房,以空出床位来收治更多的重症病人。

“我也几乎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这边病人在一个接一个收进来,那边医务人员一个接一个地被感染。”郭亮说,一开始,医务人员感染以后还能协调下,尽量回家休息,到后期,只要症状不重,阳了也照常上班。

12月20日,郭亮值夜班,当时就体感不适,第二天结束夜班一测体温,38.5℃,于是服用了退烧药后居家休息了半天。等到症状稍有缓解,他便立刻返岗。

身为一名ICU医生,郭亮的工作是其他科医生无法快速替代的,哪怕是休息放假的日子,也是on call 24小时。而疫情三年,他极少回湖北老家,反而是父母从老家来杭州与他们一家团聚。“平时就很少照顾到家里,这段时间更加了。春节期间ICU基本是床位满员的状态,我应该也是不放假了吧!”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杨剑秋

工作量是平时的3倍,五六个人齐上阵才能完成1个病人的俯卧位通气

6


在那个全院甚至全市都出现“ICU床位一床难求”时,重症医学科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承受了以往3倍以上的工作量。

重症医学科护士杨剑秋说,比其他科室,住在ICU里的病人大多失去意识,不能自理,也无家属陪护。因此,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的医疗照护,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气管插管、吸痰、震动排痰、输液、动脉血气分析采集、CRRT、ECMO治疗、基础护理等等,“可以说,医疗照护和生活护理,我们全部一把抓了。”

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内被广泛应用。但ICU的病人失去意识,又几乎全身插满导管,尤其是CRRT管子滑动脱落都有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因此,给ICU病人做俯卧位通气无疑是件极耗体力的事。

“有些病人体重一百五六十斤,要做俯卧位通气往往要我们医生、护士、护工,五六个人一起上,才能完成。”杨剑秋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室里几乎全员沦陷,每个人都出现了轻重不一的表现。

“收进来的病人一天比一天多,而我们ICU护理部的感染率在98%以上,护士长每天头痛这个班怎么排,我们好些同事,只要发热不超过38℃,甚至烧到38.5℃,只要症状不严重,就继续上班。”杨剑秋依然记得当时自己也中招感染,全身酸痛到洗澡水落到身上时也觉得痛到想哭。

除此之外,ICU还承担着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会诊工作,也是快速反应团队成员。近段时间”999”呼叫量超历史高峰3倍多,以往一年下来仅有百余次,但2022年最后一个月内就接近50次。

“当然也会觉得累,但各行各业都不易,只是很多人看不到罢了。”杨剑秋说,唯一感到不舍的,可能是这段时间太忙碌,对家人照顾不多。但即使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她还是会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骄傲,内心依然富余。

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 周翔

每天的门诊量翻倍增加,给家里人准备退烧药是唯一能做的事

7


2022年12月7日,发热门诊一下子涌入了大量发热病人,每天的就诊人次较前一天翻倍增长。平日里发热门诊日均100多人次,但在12月中下旬,每天都是高位数字,最高峰时一天接诊量超过1000人次。

从医多年,感染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翔坦言,自己经历过SARS、甲流、禽流感等多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但从来没有哪一次是像这回,医务人员也接连感染倒下,又撑着病体顶着高热继续诊治工作,诊室里咳嗽声此起彼伏,分不清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

“我们是直接接触新冠感染病人的临床科室,也是全院最早阳性的那一波。病人最多的时候,发热门诊的候诊区好像永远有两三百人在等待。我每天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N95口罩、面屏,全副武装接诊病人。坐诊一结束,马上去感染科病房查看收治病人的情况。常常在医院一待就是24小时,回家以后累到说不出话,只想好好睡一觉。”周翔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八九天,每次坐诊下来诊治上百人不在话下。

忘了是哪个周末,他忽然体温飙升至39.6℃,全身酸痛,“阳”了。发热门诊人手吃紧,自己也没有刀片嗓的情况,于是他在家休息了半天后,第二天照常上班。

“我们很多同事都是发热了就吃颗退烧药,没有严重不适就继续上班,也没有谁说要休息。”周翔说,家里人也不幸中招感染时,他也无法照顾家人,只能为他们准备好退烧药。

直到12月24日开始,发热门诊人挤人的情况有所好转,日接诊量慢慢回落,从上千人次降到每天五六百人次。

周翔说:“冬季一直是感染科比较忙的时候,加上春节期间人员流动频繁,或许后面还会有新的就诊高峰出现。不过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兵来将挡,见招拆招。”

发热门诊副护士长主管护师 陈莉萍

一天要排三次班,狠心让护士过来上夜班

8


“以前是每周后半周排下一周的班,但那几个星期,我几乎一天要调整三四次排班安排。有的护士刚刚下了夜班回家休息,硬是被我一个电话叫回来,继续上夜班。而他们也都没有拒绝,没有人说自己太累了一定要休息,都是我还行,我可以。”提起之前一个月,感染医学科门诊护士长陈莉萍对护理组的同事们感到抱歉,也为大家感到骄傲。

发热门诊有一套完整的就诊流程,作为门诊护士,陈莉萍要做很多事情,帮助患者挂号、为患者测量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指引患者就诊流程、随时协助门诊医生、安抚患者等待时焦虑情绪,每天还要接50多个咨询电话。

“候诊的队伍排到诊室外的大树下(距离诊室门口大约有20多米),还有很多没挂上号的患者在想办法挤到挂号机前。”陈莉萍说,发热门诊里嘈杂得如同菜市场,所有医护人员都是全副武装,隔着面屏和口罩,说话声音小了患者就听不见,于是不得不扯着嗓子喊,有时候半天下来嗓子就嘶哑得不像话,有的护士一度说不出来,但照样回来上夜班。

2022年12月10日正好是周末,陈莉萍出现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的症状。知道自己感染了,人虽然在家休息,但手机没听过,一直在处理各项工作。“最难的还是排班,有的人忽然高烧上不了夜班,有的人上了一半的班就开始发热,以前一周一排班,到后来一天排三次班。”

陈莉萍说,那段时间好多护士长的泪腺都很发达,她也不例外,既是焦心人手吃紧,也是心疼护士们任劳任怨,有人发热了也不说一声,默默干活,几天后才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已经阳过了。

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技师 王益钢

两周内上了13天班,患者心疼劝他回家休息

9


“一看就知道是上班太久没力气了,你们能不能让他回家休息啊?我家小孩要是也干这个,我肯定不让他上班了!”一名70来岁的老太太做完肺部CT后,抓着一边“白大褂”的手,一遍对着别的医务人员说。

被她抓着手的,是放射科副主任技师王益钢,从2022年12月26日开始,两周内他连续上了13天班。面对患者的关心,他也只是笑笑,反过来安慰患者:“没事,我上好这一班就回家休息。”

自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医院发热门诊、急诊人数暴涨以后,放射科也成为了全院最为忙碌的科室之一。仅CT检查一项,日均1300例,最高一日接近1500例。科室里的4台CT设备白天不停歇运作,晚上10点后,保留1台机器运作,让剩下3台设备得以“喘口气”。

而相较于其他临床科室还能科室间协调医护人员来支援,医技科室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

“这个只有我们能干,责无旁贷。12月19日是我上的第一个24小时班,没过两天就发现,这对于体力要求太高,所以我们迅速做了调整,调整为白班和夜班,白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夜班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王益钢说,12月16日开始,科室里出现了一例“小阳人”,之后每天都有两三位同事宣布进“阳”圈。于是负责排班的他便每天琢磨着接下来安排谁上班,尽量让阳了的同事在退烧后还能继续休息一天,储备体力以应对工作。

感染新冠病毒后,医务人员也有全身酸痛、四肢无力的症状。而CT机房的工作,其实也是个体力活。彼时病人大多为老年人,有些甚至卧床不起,做CT检查时需要医务人员搬动至检查床,检查结束后再将病人撤离。这一上一下,对于技师来说,需要耗费的体力并不少。而王益钢自己,因为并未出现发热等症状,几乎是顶班最多的人。

连着大半个月的异常忙碌,让王益钢多少有些顾不上家里人,好在女儿已上大学能自己照顾自己,家中老人虽然也“阳”了但症状不重。“高强度的工作确实非常累,上班时忙到没时间坐下来吃饭,扒两口饭就算数。每天下了班回家,也是累到匆匆扒两口饭,就直接躺下睡觉休息,为第二天的工作养精蓄锐。”

直到上周,爆棚的急诊和发热门诊人流量都开始慢慢回落,放射科的工作强度有所降低。

“这几天老年病人减少了,年轻病人较多,检查速度也在慢慢提高。”王益钢感慨,自己也终于可以短暂松快两天了。

杭州师范大学校卫生所医师 蒙继斌

坐着就能睡着,忙到双腿发酸,可这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10


自去年12月初疫情管控放开后,校医务室的诊疗量急剧增长,隔离点混管阳性师生也开始突增。那时,蒙继斌医生意识到诊疗发展形势将会比较严峻。事实证明正是如此。

从12月7日陆续出现混管阳性后,这些师生都被第一时间安排恕苑6号楼隔离,并及时给予单管核酸采样,单管量最多达到100多人以上。作为医生的蒙继斌,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核酸采样、与检测阳性人员沟通中。“坐着就能睡着。”蒙继斌感言。当时隔离点阳性人员猛增,工作量巨大,他有时从早上忙到午饭都没有时间吃,忙到双腿发酸。“这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记得有一位女孩阳性后情绪紧张,焦虑到吃不下饭,几次失声痛哭,蒙医生知道这一切以后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主动与这位女孩沟通,平复她的情绪,并及时联系了她的辅导员。

这期间科室的医护陆续出现了高热,门诊量在这期间也突增,但这时的医生护士没有出现高热“下战线”,大家咬紧牙关在门诊及隔离点之间来回工作,所有的医护同舟共济,共济难关。

繁重的门诊工作及在阳性人员堆里工作的蒙继斌医生,在12月中旬也出现了高热,全身发抖、头痛,体温高达39.5℃,家里的妻儿也同样出现了39℃左右的高热,此时他没有退缩,叮嘱家里人后,吃了退烧药,喝了水,继续奋战门诊一线。也正是他的及时问诊送药,才保证隔离点师生及就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联系电话:0571-28865012
本科招生热线:0571-28865193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5141
  • 校报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官方APP
  • 官方抖音
版权所有 © 2019 杭州师范大学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