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人物

【今日师大人】青年历史研究者王才友:踏踏实实做学问

来源 : 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 : 王凤栖     时间 : 2022-11-01     

“我希望继续深植革命史研究,尤其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研究,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组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历程,考察和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启示。”人文学院王才友副教授告诉记者,他对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感触颇深,也更加坚定了他的研究方向。

无论是2019年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社会史视野下的浙江革命史研究(1927-1937)》,还是2021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联动视域下的中共江浙沪建党史研究(1919-1927)》,王才友研究的方向始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史。

“我希望研究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段,从地方社会的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斗争史。”王才友边合上手边正在查阅的《浙江革命历史文件汇集》,边告诉记者,这套书他已经逐字逐句读了不下十遍,笔记也在书上留得密密麻麻。

1

王才友阅读笔记

2

人文学院青年学者王才友

“小碎片”“小问题”研究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去年,王才友的最新论文成果《挺进师与闽浙赣边区游击战略的选择》刊发在《历史研究》(第1期)。“相较而言,学界对南方八省敌后游击区的关注较晚。长期以来,研究挺进师的学者也并不多。”王才友告诉记者,不少人对挺进师的认知,多是“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等,而真正关注挺进师并从这一小切口选题,探究“各游击区在长期失去与中共中央联系情况下的生存发展”这一问题的学者则更少之又少。而在他看来,挺进师在闽浙赣边区是中共浙江党史和中共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研究其在闽浙赣边区的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3


“这种‘小问题’‘小碎片’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它可以是宏大问题意识的组成部分,研究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和整全地理解历史。”王才友说,正如有研究者说,“碎片本身不是问题,碎片化才是。”所谓历史研究“碎片化”,是指历史研究呈现出了鳞片化、杂乱化,甚至远离历史研究主题、无法体现历史研究的功能性、失去了整体关怀的现象。近年来,从社会层面多元化研究革命史成为新的研究路径。在三年游击战争研究中,不少学者关注闽、浙、赣、粤等南方十几个游击区秉持“各自为战”的“小游击”战略,但“怎样凸显‘小游击’战略下革命的意义,进而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王才友在心中打出一个问号。

“从现在来看,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此后又经历了十几年的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然而,当年挺进师失去与中共中央的联络后,想方设法地去寻找党组织,从报纸上的只言片语中去了解一些中共中央的政策,并且没有被打散、一直坚持下来,抱持的就是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王才友直言,这种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挺进师正是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例证。

“用‘笨’办法理解中国革命史”

读博期间,王才友将研究聚焦于中央苏区的革命史研究上。直到2011年,王才友进入杭师大人文学院,才逐渐关注了江浙一带的革命历史。“这是两种类型的区域革命史研究,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中心区,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边缘区域、却是国民党最核心的统治区域。”王才友说,研究好这两类区域革命史,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发展。

“历史研究没有捷径,要用‘笨’办法。”王才友口中的“笨”办法说的是仔细研读史料。读的最多的要数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革命档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和《浙江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王才友指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说道,“差不多有十几万字的笔记。第一遍阅读要抓住历史事件脉络,第二遍就要查阅其他历史资料重构历史现场,第三遍要尝试去解释历史事件为何会发生。”

4

王才友用“贴标签”的方式记笔记


当史料之间出现矛盾,还需要结合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形成自己的判断。在研究挺进师这一选题时,王才友就奔波于浙南、浙西南等地,深入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找史料20余种。

“要一门心思钻进去做学问”

“研究者需要实事求是,尽量多地把过去某段历史时期背后的信息发掘出来。”王才友常常告诫学生,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其整理过程也是史学基本功的训练过程,在这基础上分析和利用史料做研究,可循序渐进地推进自己的学术进步。2018届历史系研究生张莉彬慢慢回忆他与王才友的浙图古籍部之旅。2015年9月,开学仅一周,王才友便带着他的“开山弟子”张莉彬前往浙图古籍部进行资料查找和整理。“在那幢老建筑白楼里,我看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大量的报纸、杂志和小册子,但却无从下手。”张莉彬说,“连续一周,我们都是开馆就进去,对付一顿中饭,到闭馆才出来。”

5

除了在档案中感受历史的温度,历史“在地感”也颇为重要。在王才友看来,这种历史的“在地感”可以让每一个主体通过亲临现场,对空间拓展和事件延续进行即时性的感官和体验。据现就职于浙江大学党委统战部、2019届历史学研究生黄昊辰回忆,在完成硕士论文《宗族与秘密结社:地方视域下的中共浙南革命(1927-1937)》时,“王老师还提醒我要‘重回历史现场’,以深化研究者对革命发生区域的历史‘在地感’。”黄昊辰告诉记者,此后他在温州市永嘉县待了十多天,“自己作为‘剧中人’一下就有了代入感。”他找到当地的文史爱好者,记录口述资料、个人收藏的信件和文稿、族谱资料等,这些都对他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以及“宗族林立”的社会特征颇有帮助。记者了解到,这篇论文在当年也收获了外审3A的高评价。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王才友告诉记者,每周四下午,在恕园23号楼202浙江民国史研究中心资料室,他会与研究生们一起探讨区域革命史研究,也常常会结合时事政治。王才友说,在研究中更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担当历史使命。

“踏踏实实做学问。”这是王才友的导师、著名历史学者冯筱才教授对他的教诲,如今,这也成为他做学问的标尺。他笑着告诉记者,读博期间,他最怕每周遇到导师时的“灵魂拷问”:“最近读了什么书?你的论文呢?”现在,王才友也要求研究生每周都开一次“碰头会”。我校2020级专门史研究生赵紫玥笑着说:“我们几个人和他一起吃顿饭,或是约在办公室坐下来讨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起探讨近期的所得所获,不少灵感和想法就是在这种讨论中形成的。”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联系电话:0571-28865012
本科招生热线:0571-28865193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5141
  • 校报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官方APP
  • 官方抖音
版权所有 © 2019 杭州师范大学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