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4月23日上午,2021儿童研究国际研讨会第一场“教育与学习”论坛在我校仓前校区举行。开幕式由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我校教育学院特聘教授熊秉真开篇,我校教育学院副院长许建美主持。4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线上会议
熊秉真教授(Prof. Ping-chen Hsiung)以“儿童应该游戏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艺术证据”为题进行了讲座,大卫·戈德伯格教授(Prof. David Goldberg)担任主持。熊教授为在场嘉宾展示了她的研究思路,针对孩子是否应该允许或鼓励儿童玩耍这个问题,通过详细阐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关于此问题的历史表述,并辅以生动例证,引发我们对儿童游戏更深的思考。
乔治·阿比勒教授(Prof. Geroges Van Den Abbeele)以“教育的目的必然是文明的目标吗?——关于启蒙运动的思考”为题,讨论了教育与文明的现实关系问题,熊秉真教授为其主持。乔治·阿比勒教授结合教育和文明的词源,以启蒙运动作为研究的背景与途径,进行了脉络梳理。
菲利普·巴克利教授(Prof. Philip Buckley)对“儿童之异域、陌生与神秘的世界”进行了讲解。本场讲座由哈罗德·舒尔森教授(Prof. Harold P. Sjursen)主持。他通过对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关于“家世界” (Heimwelt) 和“外国世界”(Fremdwelt)的概念的回顾和重新翻译,作为对儿童“世界”(Welt)的一种尝试性的解读,丰富可以共同分析的“共同世界”。
哈罗德·舒尔森教授以“我们的儿童如今是电子人吗?”作为题目进行讲座。讲座由玛格丽特·田梅副教授(Associate Prof. Margaret Tillman)主持。鉴于交互式“智能”设备在儿童生活体验中无处不在,哈罗德·舒尔森教授借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问题以及当代的技术人文主义,与大家讨论了孩子们如何看待这些设备的话题。
玛格丽特·田梅副教授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旨在促进跨国界的“国际教育”,灌输一种全新的全球意识为背景,以“战后国际教育与远程学习技术的兴起”为题,讨论了科学和技术在促进跨文化和跨国关系方面的贡献以及在后疫情时代下如何利用相关的技术来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讲座由菲利普·巴克利教授主持。
线下会场
讲座后,熊秉真教授总结并主持进行了本次分论坛的讨论。据悉,东北师范大学的于伟教授、苏州科技大学金生鈜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于23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场“教育与文明”论坛上进行演讲。相关讲座内容也会在线上同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