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俞梦孙 出生年月:1936-4 研究方向: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职 称:教授 | |
个人情况综述 | |
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健康管理学院院长。早在20世纪 60年代初他研制的“航空生物遥测装置”和“生理示波记录装置”就成功地在1.2万米的飞行高度和300公里的飞行半径内,对飞行员进行了加速度、心、脑电图等12种生理、物理信息的遥测,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拥有航空医学遥测技术的国家。 70年代初,由于歼击机高速飞行的特殊要求,飞行员跳伞的有效高度必须在300米以 上才能保证安全,低空飞行遇险时安全跳伞问题变得日益紧迫。他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用模拟理论攻克了研制火箭弹射救生装置的过载曲线,在国际上首创了冲击载 荷下人体脊柱动态响应模型,解决了零高度弹射救生医学难题。当年他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设计和使用过的心电遥测监护仪,如今经过进一步改 进和完善,研制成“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全信息动态心电图记录的空白。 80年代中期,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群浮地生物电测量技术概念,研究开发了多种高抗干扰电生理仪器,其中“群浮地病人监护网络”项目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先后主持研究的19种型号生理遥测和磁记录系统,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监护、航空工程和地质地震监测等方面,成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事航空医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我国航空医学事业的发展。 90年代后期,俞梦孙及其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仅用心动周期进行睡眠分析,进而发展成无电极检测技术。 | |
学习工作简历 | |
1954年毕业于空军军医学校。 1958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航空医学遥测装置,首次对飞行于3500米高空的飞行员进行遥测,开创了我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事业。 | |
学术成就荣誉 | |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发明三、四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 |
社会学术兼职 | |
现任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